聚焦人工智能等领域,这家孵化器探索产业孵化赋能服务
启迪之星(上海·新智)孵化器是由启迪与新智数字合资成立的。发端于清华大学科技园,启迪孵化器经历了多番体制机制变革,如今,启迪之星已在全球90多个城市布局超过190个创新孵化基地。启迪之星(上海·新智)孵化器是启迪之星在上海浦东打造的孵化载体,分别位于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和金桥地区。
品牌输出,异地布点,是不少孵化器在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后,依托品牌影响力将原有孵化服务复制推广到其他地区的普遍做法。启迪之星无疑是其中实践最早,布点最广,服务能力最强和影响力最大的孵化器品牌之一。
其创办初衷就是充分链接新智集团这样的产业端大企业,围绕其在数字领域的上下游资源,充分挖掘产业场景内的创新需求,赋能启迪之星的孵化企业。在发展过程中,启迪之星(上海·新智)孵化器顺着这样的产业孵化思路,由专人深入产业场景之中发现创新应用可能,拉动创新企业与产业龙头合作,已深入推动了二十余项大小融通合作案例。
(相关资料图)
围绕产业顺势调整
随着创新创业热潮的蓬勃发展,启迪之星在上海的第一个孵化器落地杨浦区,充分承接高校智慧和创新溢出。后续随着与新智数字的合作,启迪之星(上海·新智)孵化器相继在金桥和张江地区落地运营。
浦东新区聚集大量产业资源,便于启迪之星(上海·新智)孵化器在其科创生态环境中充分链接国内外大企业、科研院所和创新企业。围绕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领域,启迪之星与大企业、院校开展战略合作,积极搭建专业化平台,开展一系列品牌活动。
依托过往孵化服务经验和新智集团的产业资源和应用场景,启迪之星(上海·新智)孵化器开创“前沿科技赋能传统产业”创新模式,专注于AI大数据垂直领域的投资、孵化和项目加速。
围绕产业需求引领,启迪之星(上海·新智)孵化器最初充分开展链接服务,围绕人工智能方向,带着孵化企业走访调研大企业,举办各类加速营活动。在实际对接中,孵化器发现,不论是依靠座谈交流,还是纯粹的需求对接,都很难快速打破大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壁垒。
在外部需求强烈突出和启迪技转成立的内部驱动下,2019年孵化器团队成员开始摸索深入产业的实际场景,发现挖掘大小融通的合作点。
深入场景促成合作
通过启迪之星多年的产业积累和资源链接,产业赋能团队深入上海某公交场站实地考察,寻找AI能够落地的应用场景。经过与公交司机的交流和对司机日常工作的观察,产业赋能团队很快发现,公交司机每天的交班环节可以通过AI视觉识别加以完善,从而替代人工操作。
于是,产业赋能团队找到孵化企业上海辛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,该公司早期从事银行环境中的视觉识别应用。产业赋能团队与该公司共同策划,推出了创新解决方案,获得了公交公司的认可。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中,公司专注于应用场景内的概念验证,启迪产业赋能团队全力推动双方合作的推进,最终这次合作成为了数字化民生应用场景的示范案例。
在良好开端的基础上,该公司后续还为轮渡设计了防落水预警应用系统,该系统部署不久就展现了强大的功能,使两名落水人员得以迅速脱险。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,迅速帮助公司打开市场快速发展。
在启迪产业赋能中心,辛玮智能的快速发展并不是孤例,中心每年举办TIEC对接会超100场,围绕近三十家世界500强跨国企业、国央企的实际产业技术需求,对接了近三百个技术团队。每一场对接会的背后,都是产业需求的深度研判、初创企业的专业判断,每一个对接案例背后,都是启迪团队对技术商业化每一个环节的深度参与。
启迪之星副总经理、启迪之星(上海·新智)总经理王维表示,产业孵化是启迪之星在孵化 投资模式走通后,致力于开拓的一条创新之路。每一次大小融通案例的对接耗费持续的人力投入,对早期创业企业来说还存在事先承担支出的风险,但当这些对接成为合同订单,成为企业成长的新突破口时,孵化器团队深切感到,这种服务的价值超过以往,值得付出和实践。
在浦东新区大力推动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建设的背景下,启迪之星(上海·新智)孵化器将和新智认知继续深化产业合作,基于新智认知技术创新 模式创新的产业龙头平台能力,叠加启迪产业赋能中心的大企业链接能力和资源,在城市安全、人工智能、数智化升级等垂直领域进行探索实践。
依托网络成人达己
启迪之星在全球的网络和积累的孵化经验、资源,为孵化器在上海的在地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支撑。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合作开放的枢纽型城市,自身国际化聚集程度较高,成为孵化器开展国际孵化合作的窗口。启迪之星(上海·新智)作为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(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)的合作空间,持续推动海内外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,吸引支持海外科创项目落地中国,协助国内项目走向海外开拓国际市场。
王维介绍,孵化器一直通过启迪之星的全球网络,帮助海内外创新企业落地开拓合作。启迪之星的全球网络不仅能为企业提供落地空间,还能充分对接当地政府和政策以及产业合作方资源,帮助国内外科创企业实现国际市场拓展目标。
启迪之星创投(上海·新智)基金已于2023年初完成募集,后续将在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、新材料等硬科技领域开展相关投资孵化工作。
孙璐
关键词: